下载安卓APP箭头
箭头给我发消息

客服QQ:3315713922

如何理解盈利是用户体验之母

作者:课课家     来源: www.kokojia.com点击数:838发布时间: 2015-11-06 10:42:26

标签: 产品开发运营教程用户体验

大家是否还对这部分产品运营知识存在疑问呀,让我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下面由小编带你走进文章的学习!!!希望你们能认真倾听哦!!网络运营

今年交互体验日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两句话:第一句是白鸦的:我发现什么都不是一切,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整合的整体[1];第二句是《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工作坊的主持人徐毅斐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商业名词。
一年前在设计咨询公司时,我也问过自己什么是“用户体验”,当时我认为用户体验不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司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提出的可能的蓝海方向,如同在它出现之前的“设计”、“人机交互”概念一样。我也认为如果脱离最终的目标——盈利,追求提升用户体验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现在我继续补充下,如果出现更容易挖掘蓝海方向的概念时,用户体验概念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至少被淡化。
但如何围绕着这个目标做好产品?我见过许多不同的尝试:产品经理职责
(1)为了省钱交互设计外包;
(2)为了完美的体验结果不惜做上近半年的用户研究,最后可能是依据用研结果撰写了完整、无巨细的Spec文档;
(3)大略地理解业务方的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草草地做了用研,接下去和业务方不断地碰撞,得出一份交付文档;
(4)敏捷迭代,有了想法、初稿马上和PD、运营、技术、老大们沟通,不分昼夜开会讨论,拍定一个平衡的方案快速上线,上线监测用户反馈,迭代修改;
(5)按一定的步骤精确剖析业务方的需求(口头需求或PRD),和PD沟通,讨论方案,接着和技术沟通可行性,需求会有一定的反复,直到产品方和技术方都觉得可以接受为止;
(6)了解运营方、产品方的KPI或对业务的定位(来自用户数据或拍脑袋),确定他们希望提升的数字,明确哪些可以量化为自己设计可以达到的结果,哪些不能。充分沟通需求后开发,产品上线后监测相关数据及用户反馈,迭代优化。
(7)在(6)的基础上增加在产品原型绘制过程中,由其他的设计师给予启发、建议,帮忙完善。
(8)在(6)的基础上增加在产品需求初步明确的情况下和开发接口人充分沟通开发可行性:包括需求优先级、技术可行性、资源可行性。
我在(1)-(7)的产品开发流程中,逐步听到了什么?:
我们要什么样的功能—用户是谁?—用户可能会怎么样做?用户喜欢这么样的设计—依据访谈结果(数据结果)用户希望这么做—某些用户有这样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很奇怪,是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吗?拿点用户数据出来—资源比较紧张,这个需求点是体验级需求,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先满足核心功能需求。
看到最后那一句的说辞,是很多交互或者PD在与开发沟通遇到的,这说明什么?开发们其实也知道怎么做好一个产品,不论这样的陈辞是因为他们朴素地对于产品开发流程的理解还是源于阅读产品大师的著作!但这时**决定脑袋理论告诉我:作为产品设计师,提升产品的体验是我的工作之一,于是我会继续和开发去争执,抱着对“提升产品体验就能做好一个能盈利的产品”这样的质疑去争论。
质疑出发点:

这项分析通常用来确定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最短时间。对正在进行的过程,该分析并不总是有用,它最突出的用途在于针对产品开发以及其他项目相关的工作。
关键路径分析首先需要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步骤。随后分析哪些步骤需基于其他步骤,哪些步骤可以与其他步骤同步执行,根据这些情况设定各步骤的优先次序。换句话说,那些其他步骤所依赖的先决步骤必须首先完产品包装
 
首先贯穿图表最上方列出时间帧。在图上时间帧下方画一个圆圈代表任务,接着画一条时间线指向下一个任务。线的长度,或者说两个任务的间隔代表执行该任务所需的时间。线与下一个任务相连,依此类推。这条线就是“关键路径”。同步执行的任务,或者不依赖于其他任务的独立任务,可以画在关键路径下方,与非独立任务并存。
实际上,绘制这种图表有两种格式。一种是甘特图,另一种是PERT图。有关这种图表和分析具体应用的实例和详细说明,请参见头脑工具。


 就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市面上出现的产品书籍的论调而言,至少一年前要求保证核心功能点体验的呼声没有像现在那么高,更多地是听到需要提升产品的体验,这样的情况在产品初创时尤为明显。我是否可以认为提升互联网产品体验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
质疑点分析:
提升产品体验是否真的能做到盈利?答案是或否皆可(利用辩证法即可知道答案);但是何时为是、何时为否,我参考了《创新者的窘境》才豁然开朗:产品的某项性能过剩之后,市场的竞争点就会转向其他原来非核心性能。也就是说,仅有处在产品体验竞争阶段的产品,才能在体验上获得足够多的资源,因为这时候的投资回报率最高。虽然产品设计师致力于提升产品体验,但在产品体验成为核心性能之前,一个产品还需要经历核心功能竞争、商业模式竞争、运营推广竞争诸多前续,同时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处在产品体验竞争阶段,因此这时资源流向产品体验,和产品的价值网存在冲突,一个理性的产品规划团队很有可能认为这是浪费资源,贻误核心市场争夺的良机。这也留下了一个疑问:如何判定什么时候产品处于产品体验竞争状态?

暂时我这里没有可以作证的数据:
据浅薄的观察经验,可能出现在市面上的商业模式近似的互联网产品都差不多处在运营推广竞争之后;
也许之后最好的观察对象是互联网界的果蝇——团购网站。
是否可以考虑从当前产品的核心竞争点来入手分析?在用户眼里,目标产品和竞争对手之间现存竞争最激烈的是哪个指标?已经历过的竞争点是哪些?还未重视的竞争点是哪些?
个人认为产品层面体验是一种太容易被复制的竞争,甚至比传统行业的价格竞争更容易复制。
这是由于互联网产品的实现技术门槛相较实物产品的门槛要低很多,通用的代码,设计师依据自己对专家用户的臆想,慢慢地总能作出体验完美的产品。但前面说过了这种完美可能是有害的,自然要在有限的资源内作出符合当前产品价值网的产品体验;
为处在不同产品竞争阶段制定不同的体验目标:不能多亦不能少,追求的是丰田生产方式中的精准化目标;这又留下一个疑问:制定不同的体验目标时,可量化的东西是什么?体验自然不能量化,那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通过控制参与规划体验的资源(人、时间)来达到目的?
暂时也没有可以作证的数据:
统计所接触的产品达到的体验结果以及投入的产品设计师人、设计素质和时间是否可以确定不同的体验目标?
虽然不同产品体验目标并没有实体,但完成它至少有两点意义:
(1) 可以更精确配置产品设计师的资源(人、时间),不造成浪费;需要重点强化产品体验的产品可以有更好的讨论和评审;
(2) 有效减少产品开发过程中大家因体验目标不同而起的争执讨论,即使争论也可以有章可循,不仅仅只通过短时间内收集的支离破碎的用户声音来判定一个体验点是否值得去做。
[1] 完整原话引自《体验日主题发言:白鸦-除了设计我们还要做什么》,“通过我做十年交互设计的感受,做UI的人认为UI就是一切,所有事都要靠界面搞定,界面搞定什么都搞定的;做技术的人认为技术就是一切,技术搞定了什么都搞定了;做交互设计认为交互设计就是一切,交互设计搞定了什么都搞定了。最早我也这么认为,当我开始做交互设计,当我参加杭州UCD年会,从去年到现在背了一年的KPI,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完成KPI,怎么做营销,怎么做商业计划,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怎么协调我的开发团队,我发现什么都不是一切,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整合的整体,如果你只会那一点可能不是那样的,没有东西能够代表一切。”
 更多视频课程文章的课程,可到课课家官网查看。我在等你哟!!!你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

赞(111)
踩(0)
分享到:
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 HCIE直播课视频教程